English

台湾爱国“文鉴”“诗鉴”映现千年心史

2000-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义 我有话说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点不仅写在具有国际法意义的国际宣言公告上,而且写在确凿无疑的中国历史上。1999年夏秋之间,李登辉的分裂行为升级,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些学者就感觉到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感觉到随着香港、澳门回归,最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迫切性。他们倡议编写台湾爱国诗文集,以丰富的诗文材料为明镜,照明台湾与祖国血脉相贯的史迹和心迹。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文学所的一些学者和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的古代诗文总集、别集、正史、野史、笔记、台湾省通志、县志,以及许多现代报刊书籍,并且向台湾和祖国大陆诸地致函搜集资料,编成两部迄今最为完备的《台湾爱国文鉴》、《台湾爱国诗鉴》。

诗文是心灵感情的写照和结晶。这两部《文鉴》、《诗鉴》因而可以在我们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这种严正立场的时候,作为台湾与祖国梦魂萦绕的归属关系的心灵史来读。这种心灵史的根基,存在于内地是台湾省人的骨肉相联的祖宗之邦。台北出生的著名政论家李纯青在《乡关何处是》一文中,写到他“收到台湾寄来的一本族谱,说我远祖叫李邴,是山东钜野人”,进而追问广大台湾同胞的故乡到底在哪里。他分析道:“在台湾一千八百万人口中,一千五百余万是台湾籍同胞,其中一千三百万是讲闽南话的河洛人,占绝大多数。另外二百多万客家人,祖籍广东。台湾原住民高山族,不超过四十万。上述台湾籍同胞,与祖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近百年在台湾岛上生息繁衍,海峡云迷,雁鸿无路。”他进一步追踪讲闽南话的台湾人的祖宗根脉,说“闽南人来自河南东部。所谓河洛,不是一个民族,是指黄河与洛水地名,也就是中原。中原人最先到福建是西晋永嘉之乱时‘衣冠入闽者八族’。唐武则天时,有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光到漳州开山开祖。唐末又是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曾为闽王,统治闽南五十个春秋。河南东南部———古之光州,今日光山、固始一带,是台湾大部分河洛人的第三故乡。”这种寻根探源的分析,在清理出台湾人种的深层根基的时候,实际上暗示着一部中国人对台湾岛的开发史。

这部海岛开发史和人口迁移史,不只是可以追溯到西晋和唐朝,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起码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三国孙吴时代,即公元230年,孙权就派将军率领“甲士万人”到台湾,并且带回几千台湾人,考虑到当时的航海条件,如此成千上万的人员交流实在是史诗般的壮举。因此,郑成功在17世纪60年代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军队,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这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的。

历史是听见了、并且记住了台湾海峡两岸的真挚心灵的声音的。我们用《台湾爱国文鉴》、《台湾爱国诗鉴》的方式汇总这种心声,立此存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